经文:可12:41-44 该1:4-7
张权开牧师证道:
引言:当最后一个银币从财主沉甸甸的钱袋滚落圣殿库房,发出沉闷回响之际,两个轻微到几乎被忽略的“叮当”声悄然响起。那是两枚犹太人流通的最小铜币,奉献者是一位衣衫褴褛的寡妇(可12:42,路21:2)。然而,这几乎被淹没的声音却穿透时空,在神国账册上记下了最恢弘的一笔:“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,比众人所投的更多”(可12:43)!先知哈该的质问犹在耳畔:“这殿仍然荒凉,你们自己还住天花板的房屋吗?”(该1:4)今日你我站在各自人生的圣殿门口,又该如何回应这份微小却伟大的奉献真理。
【可12:41-42】耶稣对银库坐着,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。有好些财主往里投了若干的钱。有一个穷寡妇来,往里投了两个小钱,就是一个大钱。
﹝背景批注﹞圣殿的最外围是外邦人院(外邦人仅容许到此为止),从那里经过石级可进到妇女院(犹太妇女仅容许到此为止),再进一层就是内院(仅容许犹太男人进去)。而在妇女院的柱廊安放着十三个献金箱,专供前来敬拜神的人投入捐款之用。投钱口形状似喇叭,钱币滚入箱内时会发出响声。当时一般人投钱入箱时,都是公开地投,别人可以看见捐款的金额。
当耶稣坐在圣殿库房对面(可12:41),祂所见的不仅是一位妇女,更是犹太社会最脆弱群体的缩影。本义即“沉默无言者”,精准刻画出寡妇的生存困境:
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,”这表示主耶稣对财物奉献之事相当重视,但祂不是在那里数捐款,而是看人怎样奉献。奉献的立场是什么?
主所看重的,不是你奉献了多少钱,而是你对奉献金钱的存心和态度如何?
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,不要作难,不要勉强;因为捐得乐意的人,是神所喜爱的(林后九7)。
1:经济上无依:在古代近东,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。丈夫去世后,若没有儿子继承家业,寡妇常陷入赤贫。旧约多次记载上帝对寡妇的特别关照(如【申10:17-18】因为耶和华你们的神,他是万神之神,万主之主,至大的神,大有能力,大而可畏,不以貌取人,也不受贿赂。他为孤儿寡妇伸冤,又怜爱寄居的,赐给他衣食。
“他顾念孤儿和寡妇”),正因她们是被社会保障体系遗忘的人。
寡妇无产业继承权(创38:11),靠拾穗(得2:2)或周济过活。先知以利亚时代撒勒法的寡妇面临绝境:“坛内只剩一把面,瓶里只有一点油”(王上17:12)。神学家克劳尼指出:“那两枚是她活命的最后屏障,失去它们,次日便可能饿毙街头。”
2:社会上无声:寡妇没有丈夫作为家庭的“代表”,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没有话语权。她们常被边缘化,甚至被视为“需要被怜悯的对象”,而非有能力付出的人。律法虽规定不可苦待寡妇(出22:22),
【伯24:2-4】有人挪移地界,抢夺群畜而牧养。他们拉去孤儿的驴,强取寡妇的牛为当头。他们使穷人离开正道;世上的贫民尽都隐藏。现实却是“寡妇的牛被强夺”(伯24:3)。
耶稣曾怒斥法利赛人侵吞寡妇家产(路20:47)。如提摩太前书所述,教会必须看顾真为寡妇的人(提前5:3, 16)。
【提前5:3】要尊敬那真为寡妇的。
【提前5:16】信主的妇女,若家中有寡妇,自己就当救济她们,不可累着教会,好使教会能救济那真无倚靠的寡妇。
3:灵性上考验在圣殿——这个象征上帝同在与荣耀的地方,寡妇的贫穷与周围富足信徒的慷慨形成鲜明对比。她或许曾目睹他人献上大额祭物,而自己连维持生计都艰难。
拿俄米丧失丈夫儿子后呼喊:“不要叫我拿俄米(甜),要叫我玛拉(苦)”(得1:20)。但路得选择信靠:“你的神就是我的神”(得1:16)。哲罗姆在《书信集》中赞叹:“她在绝望中仍持守盟约之爱,这爱将她推入未知却蒙福的命定。
这个女人的奉献有下列几个特点:
【可12:42】有一个穷寡妇来,往里投了两个小钱,就是一个大钱。
a.她是“一个穷寡妇”:‘穷’字表明她的身外物极其贫乏;‘寡’字表明她的身分孤单、无依无靠;‘妇’字表明她的能力软弱、有限。
b.她也“来”奉献:注意这是自愿的乐捐,不是被迫的缴税;以她的身分而言,只要她不埋怨、不求救济已经够好了,谁能指责她不献呢?她并没有来奉献出钱的必要。
c.她“往里投了两个小钱,就是一个大钱”:注意她所投入的是两个小钱,并不是一个大钱;若是一个大钱,因为不能切开,只好全部献出;但这是两个小钱,她原可以献一个,留一个,无需全部献出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她奉献的态度是如何的绝对。
【可12:41-42】耶稣对银库坐着,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。有好些财主往里投了若干的钱。有一个穷寡妇来,往里投了两个小钱,就是一个大钱。
经文中,耶稣先描述了一个“显眼”的场景:“有好些财主往里投了若干的钱”(可12:41)。这些财主带着大笔钱财而来,投进银库时或许有掌声、有注目,他们的奉献“看得见”——金额巨大,动作豪迈,甚至可能被记录在圣殿的“功德簿”上。大红榜上
但紧接着,耶稣的目光转向角落里那个“无声”的寡妇:“有一个穷寡妇来,往里投了两个小钱,就是一个大钱”(可12:42)。这两个小钱(希腊文“勒斯通”,合当时1/8便士)的价值微乎其微,甚至不够买一块面包。但耶稣却蹲下来(圣经原文暗示耶稣“坐着”观察,后“叫门徒来”强调重视),仔细看她的动作——不是大张旗鼓,而是“往里投”,带着谦卑与信任。
耶稣特意呼唤门徒观看库房前的景象(可12:43),将人间价值体系与神国账簿并置,形成强烈反差:
· 1:有余的付出——财主:财主们投下许多银钱(可12:41)。财主的奉献是“有余的付出”:他们从“有余的”中拿出一部分(可12:44),即使捐出很多,仍不影响自己的富足;
亚拿尼亚夫妇卖掉田产却“留下几分”(徒5:2),是算计式奉献的经典反面教材。加尔文在《基督教要义》中批驳:“他们视奉献为商业投资,期待从神换得更大回报,实属亵渎。
2:全部的摆上——寡妇:(可12:44)。
她投入的是“养生的钱”(两个小钱可能是她一天的基本口粮),奉献后可能面临饥饿,却是毫无保留的信任。
耶稣说:“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,比众人所投的更多。”(可12:43)不是因为金额更大,而是因为她奉献的是“她一切养生的”;财主们奉献的是“有余的”,而她奉献的是“仅有的”。
这使人想起以利亚时代为先知做饼的寡妇(王上17:13)。《麦克拉伦圣经注释》感叹:“她不是奉献后余下刚够生活,而是献上生活本身——从此每一餐都是神迹!”
3:耶稣的肯定——仅有的
耶稣说:“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,比众人所投的更多。”(可12:43)不是因为金额更大,而是因为她奉献的是“她一切养生的”;财主们奉献的是“有余的”,而她奉献的是“仅有的”。
(缺乏)反成她的财富(林后8:2)。
耶稣宣告:寡妇的微小投入在天国账簿里实际远超众人之和(可12:44)!早期教父亚他那修在《论道成肉身》中写道:“因基督将人性全然献给父,这妇人的全然奉献便有了基督论的深度。”
但这一位“微不足道”的寡妇,成为了耶稣眼中“最伟大的奉献者”。
云南山区李姊妹丧夫后独自抚养三子,教会建房需奉献时,她攥着卖鸡蛋攒下的50元踌躇整夜——那是孩子们下月书本费。最终她颤抖投入奉献箱:“神既养活麻雀,必不使我孩子赤脚上学。”当周便有匿名信徒送来新书包文具。
寡妇的困境照出人性的暗角,那愿意为神倾尽所有的信,是在绝壁裂缝中开花的生命奇迹。
我们常抱怨缺乏奉献能力,可曾想过:自己是否活在“属灵温饱线”之上,却仍紧抓着安全感不放?
上海某堂建堂时,拾荒老人王弟兄每周悄悄放一袋硬币在祭坛下。执事发现后婉拒:“您生活不易,留着吧。”老人含泪说:“我只有这些叮当响的零钱,但每次投下,就像把破铜烂铁献成金砖。”
生活感想:我们常以为奉献额度是衡量爱心的标尺,神却在计量我们保留多少为己所用。
在教会事工需款时,你我是否如哈该书所责:“这殿荒凉,自己却住天花板的房屋?”(该1:4)
【可12:43-44】耶稣叫门徒来,说:“我实在告诉你们: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,比众人所投的更多。因为,他们都是自己有余,拿出来投在里头,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,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。”
当众人只听见铜钱声响,耶稣的视线却如明灯,穿透外在,照彻奉献的本质(诗139:23):
1:看奉献的本质——生命的交换:礼物与祭物相交织。
亚伯献头生羊羔(创4:4)蒙悦纳,本质在于“信心献祭”(来11:4)。马丁·路德在《桌边谈话》中直指核心:“人献上什么不重要,关键在于他将自己钉上祭坛的程度。”
2:看内心非外表——最珍贵献上:指神的公义眼光(撒上16:7)。穷寡妇献(生计)远胜财主捐盈余)(可12:44)。巴克莱(在《每日研经丛书》中强调:“不是奉献的硬币价值,而是她交出的生命重量震撼天堂!”
3:看信靠和动机——单纯的献上:单纯是核心动机(罗12:8)。撒勒法寡妇仅有的油和面做饼(王上17:13),是生死相托的信心。清教徒神学家欧文在《圣灵论》中说:“惟当人被神的爱熔化,奉献才能脱离功利算计的毒钩。”
温州商人陈弟兄为建堂奉献百万巨款,却在祷告会痛哭:“主啊,我不过是在富裕余额中拿出小部分,邻舍李阿姨每月3000元退休金却捐2000,她的才叫奉献!”
神从不缺金银,祂要的是能承载祂荣耀的器皿——一个肯倒空自己让神充满的人。
生活反思:当我们的奉献充满挣扎和计算,是否暴露了尚未真正经历“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”(罗8:32)的恩典?
今日的回应省察:荒凉圣殿前的觉醒
【该1:2-7】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:“这百姓说:‘建造耶和华殿的时候尚未来到。’”那时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哈该说:“这殿仍然荒凉,你们自己还住天花板的房屋吗?现在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: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。你们撒的种多,收的却少;你们吃,却不得饱;喝,却不得足;穿衣服,却不得暖;得工钱的,将工钱装在破漏的囊中。”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:“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。
哈该先知高声质问:“这殿仍然荒凉,你们自己还住天花板的房屋吗?”(该1:4)这一声诘问如晨钟暮鼓,在二十一世纪教会购堂事工中震荡:
1:保留最珍贵的——不看神的需要:以色列人被掳归回后热心装修私宅,任凭圣殿荒废(该1:4),神称他们行为为。奥古斯丁在《上帝之城》中痛斥:“爱己超过爱神,就是一切混乱的根源!” 今日信徒房贷月供数万,却对教会购堂却斤斤计较,岂非当代版“天花板房屋”?
2:重看见的奉献——轻隐藏的奉献:教会常过度推崇明处奉献(太6:1),忽略寡妇式的隐藏付出。杭州一姐妹十年如一日清洁厕所,感动新移民信徒说:“她擦地板的姿态,比讲道更让我懂耶稣。”潘霍华在《团契生活》中警告:“看重可见成就的教会,必失去基督为最卑微者洗脚的精髓。”
3:尽心爱主而献——多余的摆上献:耶稣夸赞马利亚打破玉瓶(可14:3-9),因她超越“有用性逻辑”。宣教士戴德生初抵中国时穷困潦倒,仍坚持将最后一块银元寄回母会:“我若不信神供应中国事工,何必离家万里?”他的传记作者总结:“信心不是知足常乐,是即使忧心如焚仍选择顺服的行动。”
厦门某堂购地时缺口巨大,八十岁张长老卖掉市中心老宅搬至郊区,将180万差价全数奉献。子女反对时他说:“我住‘天花板房屋’五十年,神的殿却挤在破仓库!”该堂现成千人教会。
生活感想:真正的奉献从不在数字游戏里取胜,而在心与灵与神对齐的瞬间成全。
当教会呼吁为神家奉献,你我心中那套个人财产的产权证书,是否比神的约柜更牢固?
那日圣殿里的景象仍在历史长廊回荡:财主们的钱袋倒空时,人间的账簿记下了可观数字;而两个(铜板)落下的刹那,天国的账册炸开荣耀火花!哈该书1:4的责备仍在四壁回响:“这殿荒凉,你们却顾自己的房屋?”今日你我站在永恒与现实交织的节点上:
a在价值天平上:选择计算自己损失多少,还是相信神在五饼二鱼中的乘法?
b在目光校准上:定睛个人房产增值曲线,还是注视神国版图扩张轨迹?
c在生命投资上:紧握财产权为安全感,还是放手让主做生命产业主?
那位无名寡妇走上圣殿石阶的刹那,她的孤注一掷已成千古绝响。今日教会购堂事工中,愿你我不再掂量“余钱奉献”的分两,乃要效法她将“生之全部”押上信心的祭坛!
最终祷告:主耶稣啊!我们为那震撼古今的“叮当”声向你感恩,求你将那声波凝成利剑,刺透我们体贴肉体的屏障!当教会为地上圣殿呼求奉献时,愿我们效法那穷寡妇不留后路的气魄,献上所余、献上所需、献上生命本身!(全体起立唱)“我将所有献于耶稣,甘心乐意全奉献”(《奉献全生歌》)